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编者按 ·
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的要求以来,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成为城乡规划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大多关注农业产业化、园区城镇化等角度,从农业特色空间营造角度关注较少。
文章基于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以“建设具有农业主题特色城镇”为目标,提出从宏观区域格局、中观城市结构、微观社区生活 3 个尺度营造园区农业空间特色风貌,让农业回归城市。同时,结合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践,提出“有农空间”特色营造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借鉴。
▴ 园区现状
引言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由科技部牵头设置,依靠研究、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育种种植等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家级政策性园区。1997 年我国批准陕西杨凌成立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00 年我国启动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山东寿光、河南许昌和广西百色等 21 个园区入围。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已批准建设了 246 个国家级园区,预计到 2020 年底将达 300 个。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园区已经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种植园区”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开发区”的转变,形成了陕西杨凌、山东滨州和南京白马等一批优秀的园区。
随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园区在研发推广、种植加工和物流展贸等方面均实现了与农业的共生发展,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园区仍然遵循建设用地不断蚕食农用地的传统城镇化扩张路径,导致农业科技园区的景观风貌与其他工业园区、高新区、城市新区等同质化严重,城乡之间、城田之间在空间上隔离明显,农业生产活动、田园乡村景观并未真正意义地融入城市中,田园城市的美好愿景并没有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2018 年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要求园区探索“园城一体化”“园镇一体化”规划建设新路径,“建设具有农业主题特色城镇”成为未来园区建设的重要方向。
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从农业城市主义角度对设计实践进行解读,旨在营建与农业共生的城市,彰显园区农业主题特色风貌,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实践提供借鉴。
▴ 园区总体布局
一、农业城市主义及其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的启示
(一)农业城市主义的概念及模式
2009 年,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安德雷斯·杜安尼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目的是将众多农业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加工、运输、分配、消费、废物回收的过程以各种规模的农场、菜园、作坊和农夫集市等组织到现有的城市空间中,营造一种耕作的社区,通过城市农业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农业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农业具有社会、经济和文化多功能性,通过“有农空间”把城市农业所能提供的文化保育、科普教育、经济促进、生态保护、健康养生和生态居住等功能与城市功能融合在一起,将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城市主义主张从城市、社区和建筑 3 个层面将农业生产空间嵌入到城市中,构建“有农空间”模式,实现与农业共生。具体而言,在城市层面,将农业生产空间引入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构成全新、连贯、多功能和可持续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如英国米德尔斯伯勒都市农场实践;在社区层面,通过将社区共享农园、个人配给田地整合到不同尺度的社区空间中,实现以农业为导向的社区规划模式,如安德雷斯·杜安尼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建筑物与地块组合类型中嵌入适宜的农业生产区域[10];在建筑层面,鼓励将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办公、生产等各类建筑的屋顶、立面和阳台等要素进行整合,发展屋顶农场和垂直农场等建筑类型,如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提出的“生态垂直农场”概念及实践。
(二)农业城市主义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的启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别于一般开发区,在区位、产业和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般选址在农业生态本底优良的城市近郊,既有连片高效的农业生产空间,又能承接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园区按照“农业+”理念,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交易展贸、旅游休闲及美丽乡村等功能作为园区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使园区成为推动城乡全方位融合的理想试验田(表 1)。然而,大量建设实践表明,遵循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快速开发导致园区原有的很多传统农业风貌、农村文化丢失严重,因此有必要引入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破解目前园区农业主题特色彰显不足的难题。
表 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践
▾
农业城市主义提倡在城市中重新引入农业生产空间,以农业视角组织城市空间,让农业生产回归城市,探索一种农业生产与城市建设空间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因此,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引入农业城市主义理念,系统考虑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有效避免园区建成后再难营造农业特色的困境。农业城市主义理念有助于塑造独特的农业城市特征,解决农业产业单一、城市形象同质化等问题,对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特色营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策略
(一)宏观层面:将农业生产空间引入区域连贯式的绿色空间格局中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不断向郊区蔓延生长,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空间被组织到城市外围地区,逐渐远离了城市内部的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空间与城市产生了严重的隔离。农业城市主义试图从区域尺度上构建田、城空间格局秩序,通过保留完整有序的农业生产空间,并将其引入城市连贯式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中,使农业生产空间成为一种具有标识性的重要城市特色风貌资源。对于保留完整有序的农业生产空间,一方面通过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业种植分区和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方式,对城市中既有的农业生产空间进行修复和提升,严格保护现状重要农业生产空间的边界和原真性;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农业主题公园、都市农业体验区及农业嘉年华等方式,将农业生产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打造特色农业开敞空间,从而发挥农业生态效应,形成与农业共生的城镇生态性特色景观。
▴ 农业城市意向图
(二)中观层面:构建农业引领三次产业链融合的城市结构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农业活动逐渐被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使得城市原本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体系转变为完全依靠外来补给的供应模式,农业生产功能较少参与到城市功能中,加剧了城市发展的脆弱性。农业城市主义建议将农业纳入城市结构中,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分配和废弃物处理等空间整合到城市的空间中,以形成包含“有农空间”的城市功能结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是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开发园区。园区通过延展传统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都市农业全产业链布局,重点布局育种示范、科技实验、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会展商贸、创意旅游及大学园区等功能;同时,在城市结构上强调各农业与城镇功能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与农业共生的特色城镇景观。
▴ 农业公园意向图
(三)微观层面:鼓励将农业生产活动融入社区生活
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基础,人们在长期农作中形成了一套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生活习俗方式和空间组织模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生活场景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载体。但是,长期以来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镇中的许多农业活动、社区生活和农业设施逐渐消失。农业城市主义认为适当保护、复兴本地与农业相关的空间载体和文化,将有助于提升地区的田园城镇魅力。在社区建设中,围绕生活空间和消费空间,通过现代化、生态化的利用方式,整合城市中的生产设施、卫生设施和生态景观设施,形成小范围的农业闭合生态系统,将农业生产功能还原到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内的建筑中,提升社区和建筑的农业风味与生活情趣,实现农业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形成与农业共生的城镇生活性特色景观。
▴ 农业社区意向图
三、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农空间”特色营造实践
(一)项目概况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全国首批 21 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位于百色田阳县百育镇,面积为 132km²,人口为 27869 人,辐射右江河谷农业发展区域(图 1)。经过 10 多年发展,园区完成了以桂七芒果为代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开发、集成、展示、示范、推广的阶段使命,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园区规模较小,无法带动周边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单一、自我造血能力弱;园区形象不突出、配套服务落后等核心问题,严重制约园区的转型提升。
▴ 图 1 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区位图
基于此,依托百色中心城区东拓、园区将成为田阳片区重要功能组团的发展机遇,百色开展园区 132km²的“园镇一体化”规划,通过整合“江、山、湖、渠、园、镇、林、田”等自然空间资源,着力打造科教发达的农科城、特色农业的集聚区、环境优美的生态园、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在园区努力成为“百色的新增长极、广西的新引擎、中国—东盟的新农谷”的同时,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农业主题特色城镇”的要求,彰显特色鲜明的壮乡生态田园风貌,具体营造策略如下。
(二)宏观格局引导
宏观格局引导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空间评估和建立整体空间格局两个方面的内容。规划主要从区域城乡格局入手,审视园区独特的大尺度连贯性农业生产景观,注重对农业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构建“有农空间”格局,实现区域生态价值。
1. 科学评估农业生产空间等自然资源要素,建立整体空间框架
园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土山地貌,中部以低缓丘陵为主,南部以农田和河谷平原为主,地貌层次丰富,开发条件较好。规划将园区内的农业生产空间视为宝贵的特色资源予以保留保护,并划定农业生产空间保护边界,如芒果生产基地、小番茄种植园、秋冬菜基地及铁皮石斛育种育苗实验园等,同时将农业生产空间与其他自然生态要素一同纳入区域绿色开放空间格局中,建立分类与分级的整体保护框架。规划采用 AHP 层次分析法和 GIS 数据分析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空间进行重点识别,从农林用地类型、地形地貌、生态资源、水文径流、地质矿产、自然保留地及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入手(图 2),结合相关专家设定的评价因子权重,建立园区“有农空间”评价体系,并结合功能结构、交通系统、产业布局和城乡风貌等各分项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划定禁建区 50.16km²、限建区 60.72km²作为农业空间建设区域;划定已建区 1.32km²、适建区 19.8km2 作为城镇空间建设区域(图 3),基本建立整体绿色空间框架(图 4)。
▴ 图 2
建立园区“有农空间”AHP 层次评价体系示意图
▴ 图 3
空间管制分区图
▴ 图 4 土地利用规划图
2.强化“有农空间”模式,奠定“一心双轴、六瓣六脉”的空间格局
按照农业城市主义倡导的大尺度连贯性农业生产景观理念,结合园区绿色空间框架,规划提出将园区中部集中连片的万亩优质农田予以保留,形成田园绿心;打通贯穿北侧敢壮山与南侧右江联系的 6 条重要水系生态廊道,保护廊道两侧及周边的农地,形成农田网络,并以山体、水系和农田等主要空间要素为基础,构筑 6 条山水生态廊道。同时,围绕其布局五大城市功能组团,将农业空间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相融合,描绘“城镇+田园”的意向构图,展现城区山水田园新貌(图 5),最终形成“一心双轴、六瓣六脉”的空间格局。
▴ 图 5
“有农空间”策略分析图
其中,“一心”指五大城镇组团环绕的中部生态绿心,同时也是 5 条生态廊道的汇聚之处,规划以中部万亩桂七芒果推广示范区为基础,形成“有农空间”生态绿芯。
“双轴”,即东西向河谷城镇交通轴与南北向园区综合服务轴,其中东西向河谷城镇交通轴以现状 324 国道城镇走廊为基础驱动园区发展,点轴推进,集聚园区主要产业化和城镇化功能,丰富右江河谷城镇带体系;南北向园区综合服务轴以田阳县城—敢壮山—百育—那满的新环线为基础,以文化旅游、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休闲服务等功能为主,重点培育和拓展园区腹地功能,形成园区新的功能拓展骨架。
“六瓣”,即 6 个重点功能区,主要包括园镇综合服务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区、中国—东盟农业休闲港、敢壮山文化旅游区、田阳县三今物流区及九合(那戈) 远期产业拓展区。
“六脉”,即 6 条山水生态廊道,规划以山体、水系和农田等主要空间要素为基础,构建与南侧右江生态区域和北侧山林生态区域融为一体的 6 条山水生态廊道,展现园区山水田园新貌(图 6)。
▴ 图 6
园区“有农空间”规划结构图
(三)中观结构控制
中观结构控制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分区和城市功能分区两个方面的规划内容,主要通过对园区农业生产空间的规划控制,同时建立与农业生产相匹配的全产业链城市功能结构,明确城市可建设利用的发展区域,形成园城一体、城田一体的特色农业风貌,实现城市生产价值。
1.立足农业生产本底,创建“1+4”农业种植基地分区
农业种植基地分区侧重于展现农业生产区的种植特色与主题风貌,规划通过对农业要素的结构性控制,为凸显园区“有农空间”风貌提供基础,形成以 1 个现代农业嘉年华为核心,以育种、育苗、种植、示范四大种植基地为支撑的“1+4”农业分区(图 7)。
▴ 图 7 农用地发展指引分区图
(1) 农业休闲嘉年华。该片区西至右江沿岸,东至百育大道,规划打造“七彩农田、万亩花海”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地景特征,以“绿色农业、标准展示”为核心,重点发展秋冬蔬菜、水稻、小番茄和花卉等农作物,将其建设成一个集“生态骑行+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嘉年华。
(2) 育种试验科研基地。该片区位于科技大道西侧沿线,规划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探索有机蔬果和反季节丰产高效栽培模式,以农田实验室的形式配合科研需求,形成以科研实验与培育种子为主的育种实验科研基地,同时兼具一定的科普展示功能。
(3) 育苗工厂基地。该片区位于外环路内沿片区,规划结合农业科技孵化园的科研成果,建立以人工温室等形式为主体的多层、高技(术)、高效的育苗工厂,在人工创造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批量生产的优质秧苗。
(4) 芒果林示范基地。该片区南至百色机场沿线,北至新民行政村一带,规划使用综合高效、立体种养等高效农业种养新模式等,提高芒果的品质和产量;开辟“游客亲自种植+园区代为种养”模式的芒果种植园,打造“万亩芒果林、千点四季花”的主题景观。
(5) 重点农作物推广示范基地。该片区南至环城路,北至南昆铁路一带,规划主要发展芒果产业,修建特色四季瓜果廊道,将示范园打造成为集四季瓜果生产、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优美景区。
2.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建立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功能分区
依据园区主导功能和资源发展条件,规划突出农业合作、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和农业产业化等方向,将园区划分为 4 个主要功能片区,重塑城市空间的价值与活力(图 8)。
▴ 图 8
建设用地发展指引分区图
(1) 园区综合服务区。该片区用地面积约为 8.90km²,在 314 国道以东、园区管委会以西区域,规划依托中国东盟(广西百色) 农博会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以高端育种研发、育苗规模生产、技术教育培训、中国东盟农博园和涉农龙头企业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农业提升发展区;同时,提升百育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塑造具有活力和特色的城镇生活圈。
(2) 机场农产品加工集散区。该片区用地面积约为 13.86km²,规划借助广昆高速机场支线的便利交通通道及机场高效集散配送优势,重点发展果蔬农产品加工及小额农产品流通配送服务,吸引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涉农企业落户发展。
(3) 沿江中国—东盟创意农业休闲港。该片区用地面积约为 2.96km²,规划在那满大桥(原百育至那满渡口) 百育镇一侧利用右江滨水景观、沿岸田园景观,重点发展中国—东盟特色休闲服务功能、农业文化创意展示体验和庄园交流度假服务,突出国际化、高端化特点;同时,对百育老村进行提升整合,突出新旧一体,形成国际风情与民族特色并存的新格局。
(4) 敢壮山文化旅游景区。该片区用地面积约为 18.62km²,规划以敢壮山文化遗址为基础,向东融合新民二都红色革命遗址、下花水库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养生体验区;向西结合广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六联民族风情体验区,构建“一主、两副”的敢壮山文化旅游大景区。
(四)微观场景塑造
微观场景塑造包括社区和建筑两个方面的规划内容,主要鼓励将农业生产活动融入园区生活,以社区空间和建筑单体作为空间触媒提升地区农业主题魅力,实现农业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及彰显园区生活价值。
1. 社区层面:将农业生产活动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农业城市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在社区中开展简单的农业实践,激发市民根植于土地的乡土情结,让城市居民产生社区归属感、参与感和自豪感,从而重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规划选择 3 个类型的社区开展农业社区实践,分别是商务会展社区、农业大学社区和居住社区。通过在社区内部提供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种植景观,引导人们参与了解本地的农作活动、植被土壤及特色食物等,以期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促进社区成员之间交流互动的目标(图 9)。
▴ 图 9
各类社区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融合示例图
(1) 商务会展社区。考虑到城市土地的经济性,规划以农业景观设施营造为重点,鼓励利用建筑屋顶形成农业生产性屋顶花园,这不但可以为商务人群提供安全的学习植物和食物知识的空间,而且屋顶花园生产的有机食品还可以供本地餐馆和咖啡厅使用;同时,鼓励在商务会展社区内的标志性广场、街道等地区定期举办农夫集市、饮食庆典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加地区活力。
(2) 农业大学社区。规划以农业科研设施营造为重点,借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农业理念,在规划的中国—东盟农业大学内部及周边保留现有农田,设置田间实验室,发展校园农业,满足农业科研教育、宣传展示、娱乐休闲和户外餐饮等需求,同时获得的农产品可供给学校食堂,丰富食物来源。
(3) 居住社区。规划以农业体验设施营造为特色,在社区中设置社区农园、家庭庭院农园和屋顶农园,整合农业生产与居民休闲健身相关活动要素,鼓励居民通过农业活动分享食物与耕作知识,使其在收获健康食物的同时兼顾体育锻炼,同时可以通过社区农业活动让孩子们获得食物、营养、烹饪、环境、经济和文化的教育。
2. 建筑层面:农业+建筑,打造有农味的建筑特色
规划按照农业城市主义倡导的建筑理念,在建筑层面构建出小尺度、本地化、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的生命支持系统;鼓励在园区内居住、办公、文教、工业生产等各类建筑屋顶发展屋顶农场,在园区外围的农业实验基地运用生态、高效的立体农业技术,发展垂直农场,不仅可以扩大农业生产空间,还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农业建筑景观,彰显建筑特色(图 10)。
▴ 图 10
农业建筑意向图
四、结语
随着全国各地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如何在进行建设开发及规模扩张的同时保留农业特色,实现城镇开发与农业生产的共生发展,是其区别于一般新城、新区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农业城市主义立足城市农业多功能价值,认为农业价值与城镇价值可以在不同尺度上深度融合,提出从宏观区域格局、中观城市结构和微观社区生活 3 个尺度将农业生产空间嵌入城镇空间,可以有效地实现有农味的空间营造。
本文研究的价值是在现有园区规划实践与理念体系之外,引入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对象,以具有农业主题特色的城镇为目标,从全尺度系统地构建“与农业共生的城市”,实现城乡一体的生态型田园城市的美好愿景,以期为同类型园区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朱俊华、许靖涛、陈友浩(GZPI 规划设计三所)
版式|GZPI 办公室
(本文首刊于《规划师》2020 年第 13 期)